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

《华尔街日报》:纠结的中国人

如果中华民族和其中的个体在或追功逐利或谋生奔命的路上,能够花些时间思考和审视一下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和纠结,最终或许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前些日子,国内发生的两件事让我颇有感慨:一个是杭州的长途车司机吴斌身负重伤依然坚守岗位保护乘客的英雄事迹;一个是在电视上热播的展示各地民间美食的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国》。两件迥乎不同的事情,一时间似乎唤出了身边国人的某些情结与纠结,在感动和感慨交叉进行之时,长埋在我心里的一个话题似乎找到了出口──当代中国人是一个在各种情结和纠结发生化学作用的过程中踯躅向前的民族。

情结和每个人来自的具体年代和人文背景有关,纠结则源于各种各样或虚或实的压力。一直以为,中国的很多事情很难用好与坏来解释,追根溯源,情结和纠结倒是可以更合理诠释许多现象。大体说来,以下几种相互对立的情结和纠结似乎组成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主线。

英雄情结和现实纠结

中国人或许不是一个以豪勇和血性出名的民族,但你的周遭应该有不少颇具英雄情结的人,而这类情结在六七十年代生人中似乎尤为明显。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永远不能达到吴斌的高度,深埋在心中的英雄情结不得不让位于生活的压力,但这种朴素的情结于当今社会而言其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正面因素,也正是因为这种情结或多或少的存在才会在普通百姓中间经常产生出感动中国的事例。从这个角度说,对诸如唱红歌之类的事情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除了娱乐功能之外,我相信旧时的不少老电影和红歌也是让很多人埋下英雄情结的始因。

崇洋情结和海归纠结

国内一档叫作《非你莫属》的求职节目近来争议颇多,我看了几期最受非议的节目,好像都是主持人在和“海归”背景的求职人较劲。起码从看过的几期来说,与其说主持人是在有意打压海归群体,倒不如说他的态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国人变态的崇洋情结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针对海归群体的纠结。从早期海归的超国民待遇,到近年来对海归群体的另眼看待,其实都是崇洋心理的体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思乡情结和移民纠结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很多无论在异乡还是海外的游子,看到的不仅仅是美食,目光穿越处其实是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乡愁。一向相信“人挪活、树挪死”的中国人,似乎永远在迁移的状态中,而在漂泊的过程中又总会时不时地回望故乡。无论是回国发展的海归,计划移民的精英,还是在城市化大潮中涌向城市的农民工,仿佛总不能到达自己心中真正的港湾,一段漂泊的结果往往是另一段漂泊的开始。君不见不少千辛万苦拿到国外身份的人士又纷纷回来拿中国绿卡,而最初回国奋斗淘金成功的海归则又踏上了漫漫移民路。

皇族情结和民主纠结

从时下流行的各种穿越剧可以看出,中国人依然对历史上的皇族有一种莫名的留恋,从中国近现代的各种体制中也都能或多或少看到皇族在上的影子,在商业社会里不少大小老板们唯我独尊的管理风格也无不是这种情结的别样体现。

与此同时,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又无不羡慕源自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尤其在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会首先想到“德先生”的好处,尽管很多人对民主到底是个什么东东说不出个所以然,平日里为了营生也在有意无意地做著有悖民主精神的事情。

我们对于民主的纠结还体现在对海外各种民主制度各花入各眼的个人认知,享受了欧美社会民主好处的国人即使不详其细节也会大力推之,目睹了民主体系下的相对低效率乃至腐败的同胞即使只知其一二也会相当抵触。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对情结和纠结依然会毫无悬念地相依前行。

中国情结和国际化纠结

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国人一向是自恃与众不同的民族,而当下的诸种“中国特色”更让这种与众不同深入国人骨髓,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所谓的“中国情结”。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中国情结”也造成了各种国际化纠结,仅仅从“国际化”这个词在国内的随处滥用就可窥其一斑:人才国际化、制度国际化、公司国际化等等,好像不和国际化挂上钩就成了“奥特曼”。而实际上,根深蒂固的“中国情结”也许永远是各种国际化的反动力,对于太多的个人、公司和机构而言,国际化只是一场毫无实际意义的集体性意淫而已。在海外设个办事处,在护照上多几个国家的签证,甚至在国外游过学,其实都不能直接和国际化划上等号。很简单的例子:不少有幸进入海外知名学府的中国学子不珍惜大好的求学机会,却终日热衷于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混着,更有甚者把“中国制造”的体制内的种种勾心斗角顺便“出口”到了海外。

以上只是我基于个人经历所观察和感觉到的几种情结和纠结,相信还会有更多种情结和纠结的排列组合。情结和纠结都可以是时代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动力,也可以是阻碍个人和社会向前走的屏障。不过,如果我们这个民族和其中的个体在或追功逐利或谋生奔命的路上,能够花些时间思考和审视一下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和纠结,最终或许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