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网易被删文章:《青岛爆燃舆情》一出最悲的悲剧,充满无耻笑声

青岛燃爆事故死亡人数升至52。随伤亡数字攀升的,还有公众内心的悲伤和愤怒。诸多信息显示,事故背后有人祸,谁该担责?

    一

    67岁的老舍,被红卫兵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跪在焚毁文物的大火前,受皮带、木刀轮番殴打,有人哄骂。老舍冷静得出奇,第二天在太平湖公园坐了一天,次日凌晨,有人从湖里捞出了他冰冷的尸体。他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这三日发生在黄岛的爆燃事故就是这么一副情景。

    22日凌晨2时40分,中石化青岛开发区输油管线破裂造成原油泄漏,流经地下雨水涵道后入海。22日10时30分左右,雨水涵道和输油管线抢修作业现场相继发生爆燃,沿线道路路面严重受损,并引起流入海湾原油燃烧。

    死伤人数还在增长,但丧事俨然已被办成喜事。

    二

    23日晚,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对媒体说:“我和中石化的全体员工都感到万分的悲痛,对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他们的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也向青岛市人民表示歉意,向全国人民表示歉意……将尽快查找事故原因,给全国人民一个好的交代。”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问道:如果是私企引发青岛灾难,老板现在应该进去了吧?

    @月皓心迟:央视早就出来严厉谴责了吧?

    何兵回应:老板戴手铐在央视认罪服法。

    作为共和国长子,中石化掌门人当然不会身陷囹圄。

    但24日16时21分,新华网转发人民网文章《中石化青岛漏油至爆燃7小时内未通知及疏散民众》,这是事发后,央媒第一次正面追问。原来昨天,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青岛。

    据@人民日报:24日下午,习近平在山东青岛市召开会议,听取国务院和山东省关于“11•22”中石化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燃事故处置情况的汇报。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汲取教训,注重举一反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安全生产大检查,彻底排除隐患,坚决杜绝此类事故。

    这本是国家最高层面对事故的介入。各方小心谨慎,孰料青岛官方传声筒掉链子了。

    据@青岛发布:今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大附属医院黄岛分院,亲切会见参与“11·22”中石化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燃事故伤员救治的医护人员,对参与救治的全体医护人员致以衷心感谢和亲切问候。总书记对他们发扬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叮嘱他们劳逸结合,科学调度,再接再厉,夺取最后胜利。

    请注意,@人民日报 的内容中规中矩,正气十足,符合国家级喉舌本色。反观@青岛发布 谄媚无比,形容词叠加,尤其是“夺取最后胜利”令人反感。 他们还恬不知耻地艾特了 @新华视点 ,可惜后者不领情,没有转发。

    @南都评论:灾难就是灾难,事故就是事故,当务之急是抢救,但防止“再来一次”的根本途径,却在坦诚检讨,严厉追责。必须严格落实习近平主席“抓紧调查处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要求,也要防止又把一个惨烈的人为悲剧演变成“夺取最后胜利”式的庆功。

    事实上,@青岛发布 只是遵循了青岛官方一以贯之的手法。

    三

    当网络上群情鼎沸,23日的青岛媒体却集体失声。

    @摆古论今:要有多么大的毅力才能够面对47条鲜活的生命,几十户家庭的悲剧——选择性失声!作为媒体人,你们对得起流血的青岛吗?对得起那些无辜的亡灵吗?

    24日0时24分,@蓝鲸财经记者内参网 :半岛都市报官微已换成黑灰色,据小鲸获悉,半岛旗下报纸明日会以总计30个版面报道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件。

    很遗憾,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较于23日的集体沉默。24日青岛媒体的表现更是堕落到底,当日报道部分标题如下:

    《集结令下,急赴现场》,《排队献血,爱暖寒冬》,《最佳医护,最好救治》;《昼夜鏖战,击溃死神》,《钢铁之躯,搭生命梯》,《住安置点,如家温暖》,《官兵做饭,百姓喊香》……

    @袁裕来律师:请问,青岛发生的是悲剧吗?你看得出来吗?

    @洛之秋:“官兵做饭,百姓喊香”,这个灾难新闻的标题应该进入中国新闻史。

    @新周刊:事情就是这样,你眼睁睁地看着,一件丧事最后给办成了一件喜事。

    如凤凰网所总结,灾难发生后,灾难报道的正确路数应是:勘查灾难现场;寻找目击者;安慰死伤者家属;拜访“有关部门”;绘制现场示意图,制作视频,说清楚灾难是怎么发生的,告诉人们事故到底有多可怕;刊登每个死者的头像,讲他们的故事,让他们像个人,而不是一个数字;试图挑战这样的“天问”:那些无辜遇难的市民,难道仅仅因为运气不佳,就要遭受如此飞来横祸?

    但当地媒体一反常态,敢于抒情,及时抒情,率先抒情。

    大众网总编朱德泉在陈宝成事件中有卓越表现,昨日再度粉墨登场,发微博【敢当微评:力量在泪水中迸发,青岛在伤痛中奋进】民之伤,城之殇。突然的灾难让人心手相连:这座美丽城市的肌体从此多了一道永远的伤痕,也必定在注入一种遇挫弥坚的精神基因!因为,力量总在泪水中迸发,信念总在悲奋中凝聚。青岛是所有青岛人的青岛,青岛人是全体国人的国人:我们挺你,青岛奋进!

    @姜雁航:把丧事办成喜事,坟冢里能唱出赞歌。再大的灾难,都可以成为官方作秀的舞台。至于死伤的人民,渎职的官员,都被掩藏在喧嚣的背后,沉淀成遥远的背景。青岛的灾难,仍然是这邪恶的继续吗?

    @于建嵘:象朱总这样的人,全身上下都是正能量;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要把颂歌唱。威武啊!

    @作业本:xx挺住!xx不哭!xx加油!xx坚强!xxxxx你大爷,这不是地震,不是洪水,青岛也不是灾区,别往天灾上引,这是人祸!是人祸就该立即追责,死了47个怎么挺住?炸成这样还不哭?还忽悠人们要坚强要加油,怎么坚强怎么加油?

    @中国青年网:现在关键是救灾,让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这些保证了,社会有序了,再总结精神奋进不迟。

    四

    当青岛媒体被万夫所指时,有论者则对之报以同情之理解。

    传播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就青岛爆燃事故观察如下: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往往比较擅长信息闭圈的传播管控。若事故发生在街头,社交媒体时代透明直播时,多部门博弈之下的隐匿冲动就会延误最佳应对处置之机,从最近两年的高烈度舆情可看出,央企和地方政府双主角混搭,烂剧本上演,若伤亡惨重抑或环保风险巨大,受众就会怨气难遏地扔鞋。

    时评人毕殿龙认为,黄岛爆炸青岛媒体遭非议皆因情绪投射。这除了青岛本地媒体在处理该事件时候,太过谨慎,没有更为有效彰显与爆炸相关、公众相关的事件,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这场事件处理方式期待的一种投射。青岛媒体只是代受其过而已。

    23日青岛几家本地媒体,因为头条多是中央领导人的指示,头版大图为其他不相干的图片,与外地个别媒体的处理相比,明显不够醒目。尤其是对伤亡人数没有在显要位置给予标示。这让很多网友认为该党媒体对该事件报道和处理的轻忽和漠视,故而引起热议。

    《半岛都市报》首席评论员杨祥玺 :当惨剧发生,本地媒体人的痛苦、无奈、抗争、愤怒、委屈和悲哀,又与何人说?我们和骂我们的读者一样,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员,也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光荣着她的光荣,悲痛着她的悲痛,今天,我们面孔冰冷,呆板平静,而我们的心,其实和所有人一样汹涌。我们不是靶子,我们是手脚暂时被捆住的朋友!

    @连谏:其实青岛的媒体前沿人都是好样的,媒体上发不出来,是因为他们身不由己,他们不过是媒体这块田里的雇工,不是媒体的主人。

    作家叶兆言转发了这条微博。

    但毕殿龙认为无论外界如何干涉,媒体人都应有智慧、有担当、有方法表示自己的专业和哀悼、愤怒情绪。即便够不上全国黑报头,本地新闻是够的。大幅照片和各地关怀应体现不能两眼盯着上级指示干什么,而要报道当地干了什么,和干到了什么程度。故此,新闻专业缺失,对生命的尊重漠视、对职业的阵地失守。

    五

    自甘舔菊也好,无奈龟缩也罢,青岛本地媒体铁定被钉上历史耻辱柱。幸好,国内其他媒体则集中问责。

    《国际公关》原常务副主编丁来峰称:凌晨3点发现油管泄露,到上午10点35分发生爆炸,期间7个半小时,有足够的时间通知紧邻管道的居民,疏散人群。如果做了,根本不可能发生伤亡几百的惨剧!52条鲜活的生命也不会逝去。中石化公司和青岛市政府必须给出不通知、不疏散的理由!

    《新京报》就青岛“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提出5大疑点:1、漏油为何轻易进入市政网络? 2、输油管道为何紧邻居民区? 3、#漏油至爆燃,地方政府为何7小时未疏散民众,避免悲剧发生? 4、漏油发生后,中石化为何未第一时间报告海事部门? 5、中石化10月“安全大检查”,为何未能消除输油管线隐患?

    这其中,财新网的调查最为深入。@财新网:早在两年前中石化已经意识到旧的石油管线已经存在隐患,改造就是为了消除隐患。但是,根据财新记者采访了解,东黄复线改线工程部分标段的环评工作还在进行当中,至今未能正式动工。

    此外,@财新网 提出爆燃事故亟待厘清的四个问题:第一,究竟是哪条管道发生的泄漏,是1986年投入使用的东黄复线,还是今年8月刚刚竣工的黄潍线?究竟什么原因使管道发生了泄漏;地点不清,原因不清,处理过程不清,事故责任不清,企业和政府各执一辞,令人犹为困惑。

    24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 引用《长江日报》一篇旧文,提出11月22日发生在青岛市黄岛区的“中石化输油管线燃爆事故”,暴露出了项目前期规划,以及事故发生、处理过程中,央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诸多问题。再一次,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央企与地方的关系”。

    在这篇写于2011年的旧文《央企与地方关系应依法而治》中,《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建华认为一直以来,央企和地方的关系比较微妙。当央企与地方在某个问题上发生争执,双方往往互相拖延,僵持不下,即便这个问题给当地民众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关系到当地公共安全,问题的解决也难有进展,或者往往只有等待更高层级的权力介入。这无疑是不正常的现象,人们从中可以窥见社会治理的某种状态。很多事例都说明, 解决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事业单位的争端并没有完全走上法治轨道,仍然习惯于用权力来解决争端。

    六

    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黄岛却是一个例外。

    据凤凰网,1989年8月12日.中国石油总公司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大火燃烧了104个小时才完全扑灭,烧掉原油36000吨,烧毁油罐5座,死亡19人(其中包括10余名消防队员),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

    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油库爆炸的消息传到中南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极为挂心。中南海与黄岛即刻搭起一条“热线”。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接连三次给青岛打电话,关切地询问灾情。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火灾的第二天飞赴黄岛火灾现场,指挥灭火。

    经事故调查确认此次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非金属油罐(半地下混凝土油罐)本身存在缺陷,遭受对地雷击,产生的感应火花引燃罐内的油气所致。

    进一步分析深层次事故原因如下:(1)黄岛油库库区建设忽视消防安全要求,储油规模过大,生产布局不合理。(2)混凝土油罐先天不足,固有缺陷不易整改。(3)消防设计错误,设施落后,力量不足.管理不严。(4) 油库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劳动纪律松弛,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也都构成事故隐患。

    @十年砍柴:24年前黄岛油库大爆炸,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依然震动全国。

    @新京报:青岛燃爆事故死亡人数升至52。随伤亡数字攀升的,还有公众内心的悲伤和愤怒。诸多信息显示,事故背后有人祸,谁该担责?除中石化董事长象征性道歉外,未见相关官员对无辜的生命有所歉意、主动担当。官员的闪躲姿态,让人心更寒。追责,是抚慰。

    @作家-天佑:建议在青岛爆燃遇难者头七的时候,将此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全国下半旗致哀。不仅是要向遇难者致哀,同时提醒全国的央企要注意生产安全。

    他的这个建议被网友给解构了。

    @张洲:根据我国现状,半旗这个事实有难度,因为这样的事故并不少见,你给青岛降了不给玉树降不好,不给动车降也不好。而一个国家动不动半旗动不动半旗在国际上很没面儿的。

    @唐宋古风:如果都要求半旗,恐怕这旗多半年都升不起来了。

    24年后,一切都没有改变。

    我们实在无话可说,唯如一位网友所祈祷:我亲爱的人儿,请你安息,来世金戈铁马也不愿如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